目前,电影产业管理、艺术创作、技术开发、科研探索等方面的人才素质亟须进一步提升,电影高等教育要围绕剧作、导演、表演等电影学相关专业,再进一步拓展美术设计、运营管理、理论评论、数字技术、动画漫画等专业,涵盖电影生产、流通、研究等每一个部类,并囊括这些部类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从以电影制作全流程为依据向以电影全产业链为依据的专业设置的重要转变,实现从单一学科向单科指向的多学科发展的转变。
电影高等教育要创新办学思路,推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未来的电影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电影的普及型教育,发展电影的终身教育,提升全社会的电影审美素养。电影高等教育界可以进一步推进经典电影进中小学课堂,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电影节、中学生动画专业大赛,开办行业高端人才培养班等探索,为电影行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创新电影教育思路,还需要创建全产业链的学科专业设置。在中国,电影教育很早就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1923年,蔡元培就曾提出“中国要有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教育驱动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经过持续不断的探索,自身也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影教育模式。事实证明,电影教育与国产电影的发展并行,方能助力实现电影强国的目标。电影高等教育要服务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打造“中国电影学派”,创新办学思路,推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还要突出高校创作研究优势,助推精品佳作的诞生。
电影教育是电影产业发展的“芯片”,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电影教育,电影教育也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迅猛发展,产业整合加快,产业效率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从国际人均GDP与票房增长关系的规律来看,预计未来中国电影票房还将保持快速增长。有人利用数据分析软件构建预测模型,预测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达到819.9亿元。优秀电影承载着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回应着时代的诉求,将中华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电影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顺应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趋势,促进电影文化的“高峰”建设,关键是要通过不断完善的电影教育,有效弥补电影强国建设中的诸多短板,培养出大批专业电影从业人员以及具有较高电影观赏水平的观众,顺应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趋势,促进电影文化“高峰”建设,关键是要通过不断完善的电影教育,有效弥补电影产业的诸多短板,培养出大批专业电影从业人员以及具有较高电影观赏水平的观众。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电影文化的支撑,说到底是电影人才的支撑。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践行文化自信,要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与文艺样式实现中华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电影作为兼具艺术性、思想性、技术性与传播力的视听艺术,是加强、体现和传播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相较于其他文艺样式,电影具有更鲜活灵动的视听呈现,更容易让人们在润物细无声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经受艺术与思想的洗礼。近年来,《战狼》《湄公河行动》等一批优秀国产电影以丰满的艺术形象、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获得观众和业界的认可。这些优秀国产电影不忘艺术初心,以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刻录历史的风起云涌、讴歌时代的新风貌,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增强与社会凝聚力的提升。
回顾历史,中华优秀电影回应着时代的诉求,将中华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伴随电影发展的电影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80多年前,北京电影学院创始人陈波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等电影人在上海创作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电影救国梦”;60多年前,在“创办中国人自己的电影大学”梦想指导下,北京电影学院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电影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在百废待兴中诞生,历经社会变迁,坚韧地发展至今,让“电影教育的建国梦”得以坚持;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影教育的建国梦”逐渐拓展为“电影教育的强国梦”,中国的电影教育工作者不断砥砺前行、阔步前进,取得了新的历史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