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中国的纪实摄影,如果按照以上标准来衡量,其实合乎标准的并不多。比较典型的优秀作品,则是解海龙的关于希望工程主题的作品。通过“大眼睛”等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影像,他把中国的现实生活里真实的一面给揭露了出来。近日,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在宁波举办了一个摄影理论培训班。作为授课老师,鲍昆为参加培训班的摄影师们分享了自己的摄影理念。
在那个年代,解海龙的作品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摄影作品终于可以直面苦难和阴暗面,甚至可以把它们放到人民大会堂去展示了,而且这样的照片获得了官方的默认和许可,并且直接促进了中国的教育状态的改变。所以,摄影早就不再以“美”为唯一的标准,它是可以替代文字的话语工具。可以记录的内容有很多,那些即将消失的景物、人与人的关系、生态环境等都可以用视觉来表现和叙事。
阅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摄影的某些观念,而是通过作者的思考激活自己,不仅要观看,更要思考。智能手机的普及,将摄影更加彻底地接入现代生活,每一天都有大量的照片被拍摄、被观看、被评论。但是,你是否认真思考过一切从何开始?摄影改变了世界没错,但是摄影是如何重新塑造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你每天都在拍照,但你真的知道你在拍什么吗?如今满大街都是举着手机随拍的人,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拍什么?鲍昆说,自己的起点也是从拍风景、拍花花草草开始的。他说,拿起相机,就上公园去拍,拍风景为主。“当时就是追求所谓的美,‘美’这个字真是害死人,因为拍这个没什么用!
摄影作为一种娱乐,已经变得几乎像色情和舞蹈一样广泛——这意味着摄影如同所有大众艺术形式,并不是被大多数人当成艺术来实践的。它主要是一种社会仪式,一种防御焦虑的方法,一种权力工具。《论摄影》一书中的部分火花,阅读苏珊?桑塔格除了获得这些观点的洗礼之外,还有许多刺激点散落在文章的各处,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
这本书包括六篇文章,起初发表于《纽约书评》,最初的写作冲动是源于观看阿勃丝摄影回顾展,她想要以此展开“讨论摄影影像之无所不在引起的一些美学问题和道德问题”,结果思考缠绕着思考,一篇催生另一篇,在系列文章中,她几乎谈到了摄影的方方方面面,比如摄影与美术的之间的关系,摄影的超现实性,摄影的侵略性与捕食性,摄影在表现自我与记录世界之间的矛盾,摄影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等等等等,苏珊?桑塔格并没有一二三四的把结论排列在我们面前,而是在文章中发散性的思考和延展,使得阅读的过程如同在一条山洞间跋涉,时而陡峭,时而平缓,没有路标,一切风景都要你自己去感受。他觉得,纪实摄影起码要有独立的思考。这些年,大家总是被各种时髦的说法忽悠,老是被概念和题材左右。鲍昆说,有些照片拍得很漂亮,但是它除了告诉你摄影师知道前景、远景等技巧概念,再不能告诉你别的信息。时代丰富的历史信息都被摄影师唯美的小要求给屏蔽、过滤掉了,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是人文关怀。具体来说,就是纪实摄影在当代传媒上担当的角色,主要是揭露社会黑暗、战争暴力和各种非正义的人类现象,以及成为人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的一面镜子。它不但是一种声音、一种批判力量,而且直接可以和社会进行良性互动,最终,是以关怀人本为其价值。